新闻资讯

知行INS用“数字沙盘”为密集人流铺设生命通道

一、人员密集场所疏散困局 

在超高层建筑、交通枢纽、大型商超等人员密集场所,“黄金疏散时间”往往以分钟或者秒计算。而安全疏散的核心,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 在消防应急领域,衡量疏散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是 “必需安全疏散时间”(RSET) 能否小于 “可用安全疏散时间”(ASET),影响RSET的因素极其复杂:

  • 人员行为学:恐慌、从众心理、熟悉度、决策时间(平均可达30-90秒)会显著改变流动模式。研究表明,恐慌状态下,个体决策时间可能延长300%,且易涌向“看似熟悉”而非“真正安全”的路径。
  • 瓶颈动态性:通道、楼梯、出口的理论通行能力≠实际通行能力。人流交汇、速度差异、障碍物干扰会形成“动态瓶颈”,其拥堵效应呈指数级放大,远超静态计算。
  • 空间拓扑结构:路径曲折度、视野遮挡、疏散指示标识的可见性与理解度、楼梯/坡道的坡度与宽度(直接影响下行速度),都深刻影响流动效率。

传统疏散设计依赖两大逻辑:其一为“静态路径规划”,基于建筑平面图预设固定疏散路线(如就近出口原则);其二为“均质化人群假设”,默认所有人员行动速度、反应时间一致。但现实中,这两个假设常被打破—因老年乘客行动迟缓、儿童因恐慌滞留等因素影响,导致原本畅通的通道在短时间内失效,传统预案难以动态响应这种“时间-空间”的双重挤压。

二、传统预案局限与动态理论实践挑战

近年来,消防科技领域提出“动态疏散理论”,核心是通过行为建模+环境感知+智能决策 重构疏散逻辑:

1.行为建模:基于社会力模型量化人群异质性,例如恐慌人群的移动速度比冷静状态快15%-20%,但易引发拥挤;儿童、老人的移动速度仅为成年人的60%-70%,需优先引导。

2.环境感知:结合物联网传感器(如烟感、温感、摄像头)实时捕捉火势蔓延、烟气扩散、通道堵塞等动态数据,修正静态路线的有效性。

3.智能决策:通过算法在“短路径”与“风险低路径”间权衡,例如当某出口前出现5人以上滞留时,系统会自动推荐次优但更安全的路线。

地铁站实际模拟

然而,理论落地需突破两大技术壁垒:一是高精度模拟需要处理百万级人员的运动数据,传统计算机算力难以支撑;二是真实场景的“不可复制性”,同一地铁站在早高峰(人流密集)、晚高峰(携带大件行李)、夜间(照明不足)的疏散表现可能有所不同,单一预案无法覆盖所有变量。

三、行INS人员疏散软件重构应急预演  

面对上述痛点,国产软件知行INS-人员疏散模拟系统,为大型公共场所提供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预演”的疏散解决方案。其在某一线地铁站的模拟测试中,展现出颠覆性的实战价值。

知行INS能够对多个群体中的个体运动都进行图形化的虚拟演练,从而可以确定个体在灾难发生时逃生路径和逃生时间,记录模拟中的疏散数据,为地铁站疏散方案提供数据支持。

  • 精细场景建模:软件能导入真实建筑的BIM或CAD图纸,准确还原楼梯宽度、闸机位置、立柱遮挡等物理细节,模拟烟气扩散、温度升高对能见度和移动速度的影响,构建高度真实的数字孪生环境。
  • 人员行为仿真:为虚拟人群设定年龄分布(老人/儿童速度差异)、行动能力、环境熟悉度、从众倾向等参数,内置被认可的行为模型(如SFPE算法、FDS+Evac原理),模拟真实反应。
  • 动态路径优化与瓶颈诊断:系统实时计算每个人员的疏散路径,动态反映拥堵点迁移,利用热力图、密度直观标识超载区域,准确量化各节点延误时间。

四、从模拟到现实的应急新生态

知行INS等智能疏散软件的价值,正构建起一套科学闭环:知行INS人员行为模拟系统不仅是一个模拟工具,更是推动应急管理转型的关键抓手。

科技的目标,是让“必需时间”(RSET)始终跑赢“死亡时钟”(ASET)。 当知行INS这样的工具将地铁站、体育馆、购物中心的人流动态转化为准确的数据沙盘,我们便能在灾难剧本上演前,一次次改写结局。每一次成功的虚拟疏散,都在为现实世界铺设一条更可靠的生命通道—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对生命更踏实的守护。

若您想下载祝融FDS,请访问知行INS试用下载页面。如果您有其他问题,请联系info@zhixinglab.com。